拥抱质疑与变化|新商业环境里定位打法如何进化(下)

新闻

讲师:鸿道董事长 陈金鸿

微信图片_20190811144318.jpg

触达用户的创新路径

1

以“产品”作为触达客户载体


互联网时代,“产品为王”的思潮渐成主流。过去,定位实战派认为品牌是战略层面的,而产品只是战略配称、是战术层面的。


但基于当下环境,我们应该把产品上升到战略层面思考,产品(或者“爆品”)是可以作为一条触达顾客的新路径的,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未来触达顾客的主路径。


以产品作为战略载体,结合定位信息,把品牌信息传递给顾客,这时候,卖产品已经不是仅仅为了将产品卖出去而已,而是通过爆品吸引顾客,从而把定位信息输出给顾客,他本质上是作为一种投资的,并形成持续性“复利”,只要在爆品传播中附着定位信息,就可以形成一致性的品牌认知,这种品牌认知的助推价值是可以在未来,通过顾客的使用和口碑传播,持续不断地进行“利滚利”。


2

以“品类”作为触达客户载体

除了品牌和产品之外,还有另一条触达顾客的路径,那就是以品类为载体。基于当下需求细分化的趋势,新品类分化与成长的速度很快,这使得以“品类”作为载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但是品类是在品牌背后的,犹如冰山,显在水面上可见的是品牌,而水面下承载品牌的是品类。


定位界过去较多强调的是“品牌“,虽然里斯提出了品类战略,但相对于品牌,定位界里对”品类“的研究相对较少,以下提供了几个维度,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每个”品类“的不同属性,当然,关于”品类“,还有很多空白领域,值得大家去进一步探索。


首先,必须对品类做出清晰的分类及评估,例如:


1、按品类分为:产品品类、渠道品类、导购品类。


产品品类:自身具有消费价值,满足某种顾客需求,常见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消费品。


渠道品类:能够出售商品的平台,它本身可以经营很多品类。比如多样屋,本质上它是一个渠道品类,如果只聚焦售卖单个品类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

导购品类:它本身是一个平台,能为消费者提供指引参考。比如大众点评,hao123网址导航等。


2、按照抽象品类与具象品类分类


具象品类为顾客最后一级决策的商品分类(如,苹果),而水果则是抽象品类,在某些特定场景下,在顾客存在“我想吃水果”的诉求,但具体吃什么水果可能并未决定,在这种情况下,水果就是抽象品类。


3、按照强势品类与弱势品类分类。


品类在顾客心智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。某些品类地位高于其它品类。强势品类具有单价高,难以自行判断,犯错压力大(特别是社会压力)等特征,比如,汽车是一个强势品类,相对而言电动车则是弱势品类。在男装领域,裤子是一个强品类(比女装裤子相对强势很多)。品牌可以占据一个强势品类,然后借助该品类的光环效应,延伸到一个相对弱势的品类,从而获得竞争优势。比如,海天由酱油这个强势品类切入,然后扩展到其它弱势品类,如调位品,料酒等。厨房电器,老板由油烟机切入,借助光环效应带动其买灶具,使得其灶具销量超过灶具专家品牌华帝。


4、依据品类进化阶段分类。


如可分为萌芽品类、发展品类、成熟品类、衰退品类。现有市场规模相同的两个品类,可能一个在萌芽阶段,一个在衰退阶段,对应的打法肯定是不同的。


5、根据品类可塑性分类。


品类可塑也是重要的品类分析维度,例如,舶来品(咖啡、酸奶等)的可塑性就比传统食品(如白酒、茶叶等)高得多。比如,西方人对于酸奶的认知与中国人大不相同。西方人消费酸奶历史悠久,认为低温酸奶才是正统,常温包装酸奶难被接受。而在中国,大众对于酸奶品类认知程度较低,则容易接受常温包装酸奶。再如,在南方,顾客对茶的认知根深蒂固,饮用纯正茶才是正统喝法,难以接受茉莉花茶。而在北京市场,当地顾客对茶的认知程度弱于南方市场,茉莉花茶反而容易被接受,形成了一个被大众接受的品类。


6、从品类消费属性来分类。


有些是社交属性强一些(如衣服、烟酒等),有些是科技属性(如电器等),社交属性强就需要彰显它的社会价值,科技属性强就要彰显它的功能价值。


以上只是评估不同品类的几个维度,实际上,并不限于以上几个维度,还需要结合实际品类需要仔细揣摩,并进行全面、细致的品类解读,这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的。同时,在很多情况下,“品类”也可以作为触达顾客的载体,如王老吉(后来的加多宝)一开始是宣传自己是“怕上火“的饮料,后来是宣传凉茶“怕上火”,通过宣传凉茶这个品类的特性,以凉茶品类为载体,更快地进入到更多老百姓的心智之中。

3

以“企业”作为触达客户的载体

最后,是以“企业”作为触达顾客的载体。例如小米,戴森,华为这些品牌是以企业品牌的方式存在于心智,而且往往附着某种特性标签。比如,小米等于物美价廉、高性价比,华为意味着高科技与爱国,戴森则代表高科技与高端。由于企业已经和某种特性划上等号,使得无论企业推出何种品类和产品,顾客都会对该企业出品的产品形成一致性的标签印象,从而给予顾客选择的理由,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些企业在顾客心智中是可以跨越品类存在的,在心智层面具备了成为生态圈品牌的基础。当然,这种以“企业“作为载体的方式是非常困难的,对企业本身的要求极高,一般企业切忌在心智条件相差甚远的情况下,贸然学小米之类的企业,其带来的效果将会是灾难性的!


微信图片_20190811145104.jpg




时代风起云涌,触达顾客的方式亟待革新。新商业环境下,除了以“品牌”作为载体的传统定位打法, “产品”、“品类”、“企业”三种触达顾客的新路径将成为定位打法进化与创新的重要方向。